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快乐的人生(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的品格,他很善于听人讲话,心胸开阔,又喜欢接受新事物,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有一天,我和他在一起喝茶聊天,当聊到伟人与成功者的话题时,我们都认为那些伟人和成功者通常也都是能够克服困难的人。接着,爱德华问我:“你听说过纳达尼·鲍德齐这个人吗?”

    我问:“是不是一位相当精通航海术的人?”

    爱德华点头说:“是的。他生于1773年,1838年去世。他10岁以后,主要靠自修——自己学习拉丁文,懂得牛顿的教学原理。到21岁时,他已经算是一位相当优秀的数学家了。他自小就喜爱航海,又学习了航海术,据说他还在航海时教导全体船员如何用观察月亮与星座的关系来计算船舶的位置呢。后来,他写了一本有关航海术的经典之作。这对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爱德华说的对,鲍德齐的确是个极富勇敢钻研精神的人。也许没有人告诉过他:“大学教育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训练。”因此,他能不顾一切地向前冲,用自学的方式得到各种必要的知识。在纳达尼·鲍德齐或爱德华·道希这类人眼中,世界上没有“困难”这个词。

    对不思进取的人来说,困难是最好的挡箭牌。许多人把自己没有获得成功归咎于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其实,即使他们真的上了大学,他们仍能为自己找出其他许多没有成功的理由。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则不会为困难寻找借口,他们会积极地想办法去克服困难,而不是退缩回避困难。

    有一次,亚历山大·贝尔在工作不顺利时,向他的朋友约瑟·亨利抱怨说,都怪自己缺乏有关电机方面的知识,致使现在工作起来十分困难。约瑟·亨利是华盛顿区一家工学院的校长。他虽然同意贝尔的说法,但却没有说出来,只是简短地告诉他:“现在去学并不晚。”

    亚历山大·贝尔果然去攻读有关电机方面的课程,最后终于成为历史上对机电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那么,贫困是失败的理由吗?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的父亲是一个铁匠,后来父母离世,他又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IBM的董事长托马斯·沃森,年轻时曾担任过簿记员,每星期只赚两美元。这些著名的成功人士,都没有认为贫穷是他们的障碍。相反,贫穷成为他们成功的动力,他们把别人用在自怜上的时间全都用在了工作上。

    终生忍受疾病痛苦的罗伯·路易·史帝文森并没有因此而颓废。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十分开朗、有活力。他所写的每一行文字也充分流露出这种精神。正是由于他不愿向身体的缺陷屈服,他的文学作品才更显风彩,极具生命力。

    回顾历史,许多著名人物、成功人士都有身体上的缺点,如:拜伦爵士长有畸形足,朱利亚斯·凯撒患有癫痫症,贝多芬后来因病成了聋子,拿破伦则是有名的矮子,莫扎特患有肝病,富兰克林·罗斯福则是小儿麻痹症患者,而海伦·凯勒更是盲聋哑俱全。

    就是那些在银幕上光彩照人的女演员,也有很多坎坷遭遇。被誉为“女神莎拉”的莎拉是个私生女。她的童年充满困苦与磨难,生活毫无希望。但她却以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不朽的辉煌人生。

    我有一位朋友的儿子患有口吃的毛病。他外表英俊高大,成绩优秀,同学和老师都很喜欢他。为了治好他的病,从小学开始,他的父母就为他请过许多心理专家和口吃治疗专家,但成效甚微。

    一天,他回家告诉我的朋友,他将代表全体毕业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并开始兴致勃勃地准备讲稿。我的朋友除帮他积极察找资料和提供建议外,根本没有提到该如何在演讲时避免口吃这个老毛病。

    毕典业礼终于开始了。这个男孩昂首阔步走上讲台,开始发表演讲。会场观众都鸦雀无声地注视着他,因为许多人都知道他患有口吃的毛病。他一开始讲得很慢,但很有信心,接着便很顺利地把15分钟的演讲说完,丝毫没有口吃的痕迹。等他讲完之后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男孩是竭尽全力克服了自己的缺陷和困难,理应获得他们的嘉奖。

    卡尔顿·葛立夫是个小业主。一天,他开车经过莫里镇的一个十字路口,正好见到一名眼盲的少妇,牵着一条狗要穿过街道,卡尔顿急忙将车停了下来。

    这时,一名男士走到卡尔顿的车旁,说明他是那名少妇的训练师。他要求卡尔顿以后遇见这种情况,不用紧急刹车,他说:“训练这狗就是用来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假如每部车子都像刚才一样停下来,狗会以为这是应有的状况,而不会特别警觉。这么一来,一旦有车子不这么停下来,便会发生交通事故。”

    这件事真正使我感动的倒不是那位训练师的话,而是那名少妇能采用这样的训练来克服自己的生活,令人可敬可佩。

    这些人的心灵都是高尚的,成熟的他们不会陷于自己的困难当中,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它、接受它,然后想办法加以克服、解决。他们不需要怜悯,更不会萎靡不振,甚至去逃避。

    我看过一本极富鼓舞性的传记《一个完整的生命——在死神的门口》,作者是洛埃·史密斯。传记的主人公名叫艾莫·赫姆,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亨特维,当时他的医师在婴儿期就判处了他的死刑,认为他活下去的希望渺茫。

    但是赫姆还是活下来了,而且寿命并不比一般人短。虽然他常因右半身严重受伤而痛楚不已,但他始终没有向死神屈服。由于身体不便,他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便转而努力阅读。28岁那年,他成了卫理公会的传道士,后来又历经两次致命的事故,他都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念。后来,他的病引起了有名的巧克力制造商约翰·惠勒的注意,几个月之后,在约翰的资助下,这位倒在死神门口的传道士,终于顺利地恢复了健康。

    艾莫·赫姆病好后开始募集传道基金,兴建教堂,并以自己的力量帮助当地的学校和医院。这名“单肺传教士”募集了将近三百多万美元,资助了许多被困苦缠身的人。到了69岁的时候,他“告老退休”,但还是没有间断工作。他又举办了上千次的讲道,写了两本书,为教会和其他慈善机构募集了50万美元,并且担任二十余所专业学校的董事。除此之外,他还捐助5万美元以兴建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附近的一所教会。

    艾莫·赫姆身上到处都是缺陷,但他却无视缺陷的存在,他只知道自己有生命,而且这生命要活得有意义。他已把自己有生的90多岁充分使用,并用“勇气”谱写了人生。

    现代社会处处强调年轻与活力,致使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不免要感叹自己的“缺陷”。有时,他们会感到自己过时了,就要被社会陶汰了。几年前,我在纽约的训练班里来了一位已74岁高龄的女学员,她坦然承认不知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

    这位老太太退休前是位教员,一直到强制退休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她的积蓄不多,因此必须时时保持忙碌,这对经济和精神上都十分重要。由于她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无事时便到各个幼稚园去讲故事。她的故事都是精雕细选的精典之作,她还制作了很多幻灯片来加强效果。

    我认为她的工作很有意义,并鼓励她把这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

    于是这位女学员开始投入到了她的事业中。她知道,年龄并不是一种障碍或缺陷。正是有了这许多年的教学经验,她现在才更有能力把故事讲得更好、更生动。

    她不仅用口讲,而且还拿东西让大家看,因此很容易被接受。她充满温馨和富有戏剧性的讲述方式,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现在,这位老太太已把自己的热忱和信心带到美国各地,并把智慧和欢乐带给成千上万的儿童。她不愿让自己的年纪成为障碍或偷懒的借口,她没有借口年纪大而不出去工作,相反的,她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然后把构想付诸行动,因此做得非常成功。对于这位74岁的老人来说,岁月的流逝并没有使她变老,反而让她变得更年轻。年纪对她不但不是缺陷,反而成为一种新生的动力。

    萧伯纳很是看不惯那些爱抱怨环境不顺的人。他说:“人们常常抱怨自己的环境不顺利,因此使他们没有什么成就。我是不相信这种说法的。假如你得不到所要的环境,可以制造出一个来啊!”

    事实上,假如每个人每天都认为自己的环境不好,很可能就会把自己的过失推给“缺陷”或种种其他原因。在我年轻的时候,常因自己长得比别人矮而气馁不已。多年之后,我才逐渐明白,身高跟其他许多与生俱来的条件一样,不仅有坏处,还有很多好处,这完全在于自己的态度。

    如果别人有一双手,而我只有一只手;如果别人富有,而我比较贫穷;如果我长得高、矮、胖、瘦、脸黑或脸白——无论哪一点使我与众不同,都很可能成为我的缺陷——这种认识是你自己确定的。

    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和障碍的人,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他总是期望自己能受到特别的待遇。成熟的人则不然,他会先认清自己的不同之处,然后心平气和地承认它,并以此为动力,创造自己的辉煌。

    要想摆脱不幸的阴影,时间是我们最有力的助手,但唯有我们把心灵敞开,完全接受那不可避免的命运,我们才不会沉溺在痛苦的深渊里难以自拔。

    摆脱人生不幸的阴影

    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945年8月16日,玛丽·布朗太太走进位于加拿大渥太华的自家住宅,无边的寂静与空虚顿时包围了她。

    若干年前,她的丈夫丧身于车轮之下;接着,与她住在一起的母亲也因病去世;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

    “当许多宣告和平的钟声和汽笛声还不绝于耳的时候,我那唯一的爱子达诺也猝然离开了人世。我已失去了丈夫和母亲,如今儿子一死,我在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一个亲人了。

    “参加完爱子的葬礼后,我一个人走进那了无生气的大屋子里,孤独、寂寞、空虚、无依无靠的感觉埋没了我。我害怕今后的生活,害怕整个生活方式的完全改变。而最可怕的,莫过于我将与哀伤共度余生,这才是最让我感到恐惧的。”

    接下去的一段日子,布朗太太完全生活在一种莫大的哀伤、恐惧和无依无助的感觉里。她悲痛至极,简直无法接受所发生的一切。她继续描述道:“慢慢地,我明白了时间可以帮我疗伤。只是时间太空虚了,我必须做些事来填补这些空虚,因此,我再度回去工作。

    “工作使人充实起来,我也逐渐对生活再度感兴趣,如朋友、同事等。一日清晨,我从睡梦中醒过来,忽然认识到所有不幸均已成为过去,以后的日子一定会变得更好。我知道‘撞墙捶地’的举止是愚蠢可笑的,是不能面对生活的弱者做法。对于那些我无法改变的事实,时间已教会我如何承受。

    “这种心理历程进行得十分缓慢,不是几天或几个星期,而是一年、两年,但不管怎么说,它还是发生了。

    “多年过去了,回首往事,那段经历犹如一只小船虽然历经一场巨大的风浪,如今又重新驶回风平浪静的海面上。”

    往往很难让我们相信布朗太太这样的悲剧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因此,当悲剧发生时最好先面对它们,接受它们。当布朗太太强迫自己接受失去家人的事实时,心理上便已预备要让时间来治疗这样的痛楚。向命运低头、妥协,就像把毒药倾倒在伤口上,是无法让自己重生的。

    我们面对不幸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它。当不幸打破了我们完好生活的时候,只有时间可以把这些碎片捡拾起来,并重新抚平。我们要给时间一个机会。在初受打击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似乎一下子失去了方向,生活重心也发生了严重倾斜,我们变得昏昏噩噩不知该干些什么。但这不能解决问题,生活还得继续下去,人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我们只有完成了这些生命中的种种运作,痛楚才会逐渐减轻。终有一天,我们又能唤起以往快乐的回忆,并且感受到被护佑,而不是被伤害的感觉。

    要想摆脱不幸的阴影,时间是我们最有力的助手,但唯有我们把心灵敞开,完全接受那不可避免的命运,我们才不会沉溺在痛苦的深渊里难以自拔。

    不幸遭遇并非都是扼杀人的刽子手,有时候,它还是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催化剂,对改善状况大有必要。它能使我们的才智变得灵敏,以帮助我们解决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印度的克里士纳说:“人的幸福结局,并非是平淡、安稳的享乐,而是轰轰烈烈地与不幸奋斗。”

    你可曾见过美国西南地区的沙尘风暴地带,你知道那些无情的沙尘暴摧毁过多少农庄、破坏过多少人的生计吗?你曾置身于沙尘中,并且日复一日地吞食那些沙尘吗?

    下面讲述的就是一个自小生活在沙尘暴地带的年轻人的故事。他21岁了,家就住在沙尘暴地带内,双亲为了生存,一生都在与风暴与干旱搏斗。

    父母去世之后,年轻人便担负起养家的重担。直到有一天,他们实在到了一无所有,马上就要饿肚子的地步。年轻人望着空荡荡的农舍,心绪烦闷。忽然,他8岁的小妹妹开门走进来,身旁还跟着她的一个小伙伴。

    “哥哥,你可以给我10美分吗?”她热切地问道,“我们想到店里去买些糖果,我们每人需要10美分。”

    吉米点点头——因为他想不出一个好理由来拒绝。但他没有10美分,搜遍了全身的口袋以及家里所有的地方也找不到10美分。

    他非常羞愧地说:“妹妹,非常对不起,我没有10美分。”

    这天夜里,吉米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眼前总是浮现出妹妹那失望的表情。在他短短的人生历程中,他曾经历过不少打击——双亲去世、工人离职、沙尘暴的袭击……但没有一次像这样——他居然没有10美分可满足自己年幼的小妹妹……这么卑微的要求……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人生状况。就在天边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的时候,他终于下定决心,并想好了整个计划。

    吉米原来立志当名教师,但在父母相继离世之后,他改变了主意,他担负起照管农场的工作。现在,眼见农场一再受到沙尘暴的摧残,农场的工作已难以为继。于是第二天,吉米到镇上给自己找了一份临时工作。

    找到工作后,吉米搜集到了许多书,每天一有时间他就潜心学习,以准备有朝一日能得到他真正想要的工作——当一名教员。经过不懈努力,后来他终于在一所乡村学校找到教职,并很快赢得了许多人的赞美与尊敬。

    这是一种不幸的形式——自己不能拿出10美分来满足年幼妹妹的愿望——这个事件驱使吉米改变生活的方向,并且突破了困难,最后终于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生离死别,但是有时候,某些行动却可以减轻与家人分离的痛楚。这是发生在克文顿太太身上的故事。克文顿太太住在密西西比州杰克森克,她的3个小孩的身体状况都不好,仅照顾他们就使她颇费心机。不幸的是,有一天她的家庭医师又告诉她,说她的丈夫得了一种严重的心脏病,随时都有病发身亡的危险。克文顿太太事后回忆说:

    我听了医师的话感到非常害怕,内心惶恐不安。接连好多天失眠,没多久体重便减轻了15磅,医师认为我是过于神经质。一天晚上,我又睡不着觉,便问自己这么担惊受怕是否能改变状况。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开始计划自己应该做些有用的事。由于我丈夫颇精于木工,能亲手做出许多种家具,所以我要求他替我做一张床头小桌。他答应下来,并且花了好几个下午认真去做。我注意到这种工作带给他极大的乐趣。小桌完成后,他又为朋友做了好几件家具。

    闲暇之余,我们又找了一块空地开垦种植。我们把最好的收成都送给朋友,并尽量想出一些我们可以帮助别人的事来做。有些时候,我们还坐下来讨论有关种植果树等多项计划。

    一日凌晨,我的丈夫突然病发逝世。我那时才体会到,其实最近这几年,我们一直把这可怕的压力放在一边,过着有生以来最快乐、最充实的生活。我就是这样面对不幸,并尽力用最好的方式来接受它,转化它。

    克文顿太太就是用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积极的方式承受了不幸,从而使她丈夫最后几年的岁月过得快乐又有意义,而她自己也因此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提升自己去帮助别人是摆脱阴影最好的方法之一。有一位家住威斯康星州的太太,由于她把自己个人的伤痛化成力量,转而去帮助其他陷于痛苦的人,因此广受别人的敬重。这位太太的儿子是名飞行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期间驾机迎敌血染长空,年仅23岁。

    这位太太悲痛欲绝,但却很坚强,她说道:“我认识许多不快乐的母亲。她们有的因为孩子得了痉挛性瘫痪的疾病;有的则因孩子精神上或心理上不健全,无法正常为社会服务而不快乐。当然,还有些妇女是想当母亲却一直无法如愿。我有幸拥有一个好儿子,并且与他共度了23年快乐的时光。我会把这些快乐的记忆永远保留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我要服从上帝的意旨,尽可能支持帮助其他需要救助的母亲。”

    她真的是这么做的。她不辞辛劳地安慰那些因儿子出征而需要帮助的父母,或是出征者本人。“把自己的心思和精力用来帮助别人,你便没有时间去注意自己的烦恼。”这位母亲的所做所为正是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某些沉溺于苦难中的人应该学习的课程。

    生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福之旅,“不幸”这个恶魔随时都可能向我们发起攻击。我们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堆里面,拒绝面对各种麻烦。麻烦不会因此获得解决。苦难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实实在在地去面对,才是成熟的表现。

    不成熟的人最常犯的过错,便是遇事不敢面对,一味退缩,一味害怕。许多小孩在游戏的时候,常因自己没有胜算而拒绝玩下去,成熟的成年人便不会如此,他们会一试再试,直到成功为止。

    请看康涅狄格州诺维斯市长赛门讲的一个故事,内容是有关一名男孩虽然遭遇不幸,却仍然勇往直前的故事。赛门先生在大学时代有个室友名叫杰克,是个活泼有朝气的学生,后来却戏剧性地离大家远去。以下是赛门先生的叙述:

    杰克极有艺术天分,而且是个非常热心的学生。他参加学校各种表演活动,包括幕后工作与幕前的表演。他是学校各种年度表演的总召集人,他还在乐队担任鼓手,可说是多才多艺的全能人才。离开学校之后,他到一家电视台工作,后来成为电视影片制作人。他极其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把全部精神和力气投到工作上面。

    一天,我突然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告诉我杰克去世了。这使我异常惊讶和悲痛。朋友告诉我杰克得了一种绝症,但他却从来没有让别人知道。从大学时代他便知道自己来日不多。我一想到杰克那时的热忱、风趣及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精神,实在唏嘘不已。从他身上,我学到了珍贵的一课:除非生命结束,否则绝不停止。

    杰克的故事使听到的人无不为之感动,也无不受到他精神的鼓舞。他选择了最勇敢、最成熟的方法去面对难以拒绝的不幸遭遇。

    在成人训练班里,有位名叫迈克的学员,也给我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1948年,21岁的迈克应征入伍,并被派往前线参加战斗。在一次战役中,他不幸受了伤,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虽然他承受这么大的伤害和痛楚,性格却十分开朗。他常常与其他病人开玩笑,并把自己配给到的香烟和糖果分赠给大家享用。

    医生们为恢复迈克的视力尽了全力。一日,主治大夫亲自走进迈克的房间向他说道:“迈克,你知道我一向不欺骗病人,我不得不告诉你,你的眼睛无法恢复视力。”

    病房里刹时间沉静下来,静得有些可怕。

    “大夫,谢谢你!谢谢你告诉我实情。”迈克终于打破沉寂,平静地说道,“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会有这个结果。非常感谢你们为我费了这么多心力。”

    医生走后,迈克对他的朋友说:“我觉得我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绝望。不错,我的眼睛瞎了,但我还听得见,还能讲话,而且我的身体强壮,还可以行走,双手也十分灵敏。何况,就我所知,政府可以协助我学得一技之长,以让我维持生计。我现在所需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

    这位拥有明亮视野的盲眼士兵,由于忙着计算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竟不屑花时间去诅咒自己的不幸。这便是100%的成熟——也就是我们面对问题时所要采用的方法。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要面对这样的考验——无论是谁!

    对那些面对厄运只会怜悯哀叹的人来说,这里只有一个答案:“为什么不学会面对呢?”

    上帝是公正的,他给予每个人不同等的机会,生活中既有欢乐,又有磨难。生活的磨难早晚会使我们懂得:在受苦受难的经历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国王或乞丐、诗人或农夫、男性或女性,当他们面对伤痛、失落、麻烦或苦难的时候,他们所承受的折磨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任何年纪,不成熟的人都会表现得特别痛苦或怨天尤人,因为他们至死都不明白,诸如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像生、老、病、死或其他不幸,其实都是客观世界的自然现象,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人要学会的不是逃避,而是勇敢面对,学会摆脱。

    要想变得成熟,仅有信仰是不够的。信仰的好处是能增强勇气,使我们在接受考验的时候,不至于临阵退缩。我们只有以信仰为基础,然后付诸行动,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目的。

    要有自己的信仰

    川伽先生继承了一笔10万美元的遗产,但10年后却破产了。他说:

    我的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他为人十分慷慨,对我用钱也从不加以限制。在我高中的时候,只要我需要钱,他随时都允许我用银行账号开票。到了上大学的时候,我更是肆无忌惮大把大把地花钱了。我完全不知赚钱的艰难,更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去赚取,我只知道如何去使用那轻易就到手的纸币。

    我这样挥霍浪费的生活一直继续到父亲过世。父亲去世的时候留给我一块相当大而且十分值钱的土地,位置就在密苏里河下游靠近莱新顿一带。我开始以农庄主自居,但不多久,大萧条横扫全国各地,我不得不抵押了一片土地去偿还债务和填补银行存款。但不景气继续维持下去,使我不得不把那片抵押的土地以极低的价格卖出。由于我的花费很大,没过多久,我就把剩下的土地也以此种方式抵押并低价变卖了。

    卖土地的钱花完后,我开始恐慌起来。我知道我已一无所有,要继续活下去,必须得出去找一份工作——那是我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我非常害怕,夜晚都不能入睡。我唯一的技能是开支票,但开支票能够赚钱吗?我茫然不知所措。

    有一天夜里,当我从梦中再度醒来时,我终于明白自己必须面对事实。我对自己说,滑雪橇的童年日子已经过去,现在你已长大成人,当然行事也要像大人。你应该出去工作!

    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我又开始考虑自己究竟信仰什么,究竟能够做点什么。以前,我一直听别人说美国的机会无限工作机会相对较少,只要努力,便能达到追求的目标。

    现在,虽然经济萧条,但我并不是一无是处:我身体健康,受过大学教育,有一定的商业知识,更主要的是,我又有从失败和错误中所得到的经验和体会。现在,我需要的是采取行动,而不是自怨自艾。

    经过反思,我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我深知对我来说,找份工作并不容易。但是,我不能退缩,我必须强迫自己用信心来取代恐惧和疑惑。我相信这个国家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只要有决心,人人都可争得一席之地。凭着这份信念,我踏上了人生的征程。

    事实证明,我的信念是对的。我在堪萨斯一家财务公司找到了工作,并在那里愉快地工作了4年。后来,我辞去职务,再度回到故乡。这一次,事情进行得顺利多了。由于我的诚信,我的事业扩展很快。我买进卖出,生意进行得得心应手,不久便获得不少利润。感谢多年来失败给我的教训,我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

    我用自己赚的钱,再度把我失去的产业买了回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宝贵经验都传给了我的两个儿子。这比我的父亲只传给财富的做法要有意义得多。

    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信仰,但是,仅有信仰而不采取行动,一切仍然无用。只有信心而没有作为,也是无济于事的。

    约翰·席勒在《如何度过一年365天》一书中写道:“成熟必须靠学习得来。”而且,必须经过痛彻心扉的苦难才能学到。这也正是李莉安·赫德里学得的教训。

    医生初步诊断,家住加拿大沙卡契文市的赫德里太太脊椎骨断裂,但骨骼表面因擦伤而长出刺状物。医生吩咐她卧床静养一个月的同时还带来另一个坏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一向活泼好动,又从没遇到过麻烦事。但现在,不幸发生了。卧床静养的时间从一个月延长到两个月,然后是3个月、4个月……我的勇气和乐观此时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恐惧……我只觉得我的一生不会再有希望了。

    但是有一天,我从梦中醒来,发觉自己的思绪如水晶般清澈透明。我告诉自己,我还有5年的时间可以利用,我还能够为家人做很多事情。只要我继续用药物治疗,并且有信心、有决心战胜病魔,说不定还能改善自己的状况。我不想就这样向命运投降,我一定要尽可能勇往直前。由于我树立了自信心,并且想有所作为,这种恐惧和无力感立刻消失不见了。我挣扎着起床,想要创造新的生活。

    我找了一个词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停地提醒自己:向前,向前,向前!

    时间已经过去了5年,现在我再度身体检查,医生认为我脊椎骨的生长情况良好,再维持5年毫无问题。医生要我保持愉快的心境、对生命充满信心,并且继续向前行。这正是我的信念。只要我身上的肌肉还能活动,我一定不会放弃。

    赫德里太太的故事,证明了信念的力量,她的成熟是信念支撑起来的,并且根据这个信念采取行动。

    当然,要想变得成熟,仅有信仰是不够的。信仰的好处是能增强勇气,使我们在接受考验的时候,不至于临阵退缩。我们只有以信仰做基础,然后付诸行动,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目的。

    有位会计师告诉我,他在应聘一家公司的职位时,曾受到品格的考验。由于这个职务须处理极大的款项,公司便派了一名心理学家来与他面谈,借此详细观察他的品格与诚实度。那名心理学家问了他一个问题:“假如你有机会可溜进一家戏院看电影,不用付钱,你会这么做吗?”心理学家知道,假如一个人不能在小事上表现诚实,则在有机会获取大利益的时候,他的举动就更加令人惊讶。

    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借他的行动表现出来。耶稣曾说过:“由所结的果子,便可以认出他们来。”是的,行动是检验思想的试金石。如果没有行动,其哲学理论叫得震天动地,对我们也没有丝毫益处。我们所结的果子将是苦的,我们的生命也是虚伪和空洞的。

    只要有了坚定的信念,就应当付诸行动。

    夏威夷有一名叫保罗·玛哈的建筑承造商,他面对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轻言放弃,因此事业做得十分成功。

    1931年,年轻的玛哈先生想在建筑和工业界找一份工作。但由于经验不足处处碰壁,好久都没有一个企业录用他。当时各行各业都很不景气,没有公司需要增聘工程或制图人员,就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也是朝夕不保。

    “我感到非常失望。”玛哈先生很坦诚地说,“但后来我决定,既然没有人欣赏我,那我就自己来做。我从亲戚朋友那里筹集了500美元,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建筑承造公司。”

    “起步之初并不是很顺利,因为大多数想要盖房子的人,都不愿意找一名没有经验又没有名气的人来做。但无论如何,我鼓起勇气,下定决心要干到底。就凭这么一种信念和坚持,我终于接到了几份小工程。”

    “我的第一单生意是承造一栋2600美元的房子。由于实际经验不足,估价不准,结果赔了300美元。但是,有了这次失败的经验,接下去的几桩生意便弥补过来了。由于我坚定信心,不懈努力,终于冲破了一生中最黑暗的阶段,迈向了光明大道。”

    是的,人不会因为没有信心而跌倒,但是若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动,并且不顾一切地坚持到底,理想就无法实现。

    走向成熟的首要条件,就是我们须要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因为这也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基础。我们必须认可他人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犹如我们自身一样,否则,要想与他们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是不可能的。

    你是独一无二的

    我对园艺一直非常感兴趣,并在家里亲手设计建造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玫瑰园,它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一日,当我陶醉在盛开的玫瑰丛中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粗看起来都十分相像的玫瑰,其实差异很大,只要仔细看,便会发现它们朵朵不同,甚至连属于同种类别的开出来的花都彼此不太一样——如生长的速度、花瓣曲卷的程度、颜色的均匀与否等等,只要仔细分辨,便可以发现它们身上的细微差别和独特风姿。”

    走向成熟的首要条件,就是我们须要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因为这也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基础。我们必须认可他人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犹如我们自身一样,否则,要想与他们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是不可能的。

    这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例如,我们常认为自己并无阶级歧视思想,但却不知不觉地常把别人定位在某个阶层——普通百姓、中上阶级、中下阶级、大众市场、低收入人群、街头流浪者、白领阶级、蓝领阶级、上层社会,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们不愿或不能把别人视为独立个体,而只能把大家看成是几大群体中的一员。

    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别人归类的对象。许多社会研究或调查人员,几乎对我们无所不知:每天喝多少咖啡、有几辆车子、什么品牌、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擅长什么运动等等。

    社会学的这种归类通常强调“定位”、“无藩篱”、“社会流动性”等,以顺应我们评定某族群的需要,而完全忽视个人的独特性。这就使得个性主义在我们这个国度已经濒临灭绝,也是我们对自已的独特性愈来愈没有概念,甚至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更是不敢标新立异的症结所在。

    现代人非常渴求能够得到如何使自己变得“独特有个性”这方面的知识。姑且不论社会对我们的评定归类、对我们顺应群体的要求带来什么压力,在内心深处,我们却希望自己能与他人区别开来。为了表达这种渴求,解除这种束缚,越来越多的人被送进了心理医生的诊所或精神专科医院,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酒精、药物来麻醉自己,使自己完全堕落。

    到底用什么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呢?要如何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要如何才能变得成熟呢?我的建议如下:

    第一,安排一定时间独处,对自己进行反思。

    紧张高效的现代社会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来深思自己。我们应该想办法抽出时间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

    对此,每个人的独处方法各不相同。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通常在人群拥挤的街道上,一面散步,一面冥思。“这种方法,可以使我达到忘我的境界,所想出的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独特。”

    我喜欢到附近的教堂去,那里可以安定我的神经,恢复精神,并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清澈起来。

    此外,我还喜欢接触大自然。虽然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散步或从事什么户外活动,但我可以独自到花园里走走,甚至只坐在窗旁偶尔眺望窗外的蓝天或树木,这些都可以让心灵得到极好的休息。每到交季时节,面对变化的景致或是大地,我都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甚至想象自己也融入其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然而,更多的人却喜欢静室独处,或用其他自我隔离的方式。总之,每天安排一定时间不受干扰地自我反思,能够对你自己的生活、信仰和种种行为进行深刻探索。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或思想家都有独处静修的习惯,如耶稣、佛陀、施洗约翰、笛卡儿、蒙田、拜扬等。

    第二,勇于挣脱习惯的藩篱。

    我们都生活在习惯的蕃篱或习以为常的无聊事件里而不自知,非用火药或极大毅力才能将之破除。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生命因此而变得迟钝、单调和毫无创新。

    在成人训练班里,有一位家住俄克拉何马州的年轻妇女,把自己如何突破习性束缚的经过告诉我们:

    我和丈夫都爱看电视,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然后一面吃速食餐,一面看节目,直到就寝时为止。我们很少与亲友们联络,或阅读书报,或参加社区及其他活动。因为做那些事会错过一些电视节目,就是有人来拜访我们,我们也常常心不在焉,只盼望赶快回到电视机面前。一天,我和几个老朋友一道吃午餐,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其中,因为他们所谈的话题我都不清楚。我很少外出,也很少阅读什么报纸杂志,我几乎很少做其他事——我唯一的嗜好就是看电视。

    我把自己遇到的尴尬告诉了丈夫,并对他说,我们得想办法把这个习惯改掉。他表示同意,我们便开始计划要如何去做。我们先报名参加某些成人夜校,也开始偶尔去打打羽毛球或跑步;我们到亲友家拜访,或到图书馆借书来看,并大声念出来给大家听。我很庆幸自已摆脱了坏习惯,我感到从电视中走出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充实,尤其是与他人的关系也变得密切起来。

    这两个深陷在习惯的旋涡里的人,经过共同努力,终于自己拯救了自己。

    第三,发现生活中最能让我们感到满足的东西。

    请看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森在1878年写给妻子的一封信:

    “……我认为,检验一个人品格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发掘出他的精神状态来,尤其是发生某些特别事件的时候,使他能感觉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在这种重要时刻,他的心思会豁然开朗:‘这是真正的我啊!’”

    也就是说,兴奋时刻的我们是最真实的我们自己。因为,感觉到“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正是最令人兴奋的事!

    或许,这种兴奋与观念、性格或某种客观情况有关,但无论如何,兴奋本身能让我们摆脱掉习性、厌烦和压抑,然后把我们整个的形态自然、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

    兴奋的品质是决定人类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情绪的动力是促成我们前进的力量。伟大的物理学家及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维克多·亚伯顿爵士就说过:“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我认为专业技术远不如热忱更重要。”

    亚伯顿爵士的意思并非是说专业技术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认为:热忱——也就是一种兴奋——能使一个人把专业技术完全甚至超常发挥出来。

    我从事演讲教育已经44年,期间我发现,人们在演讲时,其效果当视演讲人对其所讲题目热心的程度而定。不论此人讲的是氢弹、岳母大人或是非洲的热带丛林,他对听众所发挥的影响力,完全是由他对演讲题目是否感兴趣所决定的。

    人的个性是天生的,但可以借由某些行为呈现出来。要想发觉真正的自我——也就是可取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则必须先去除掉许多人性的束缚,诸如恐惧、畏缩、自我疑虑、迷惑及僵化人性中的种种积习,等等。这时,兴奋便有如一把利斧,能把捆绑住自我面貌的层层枷锁斩断,使真正的自我解放出来。

    兴奋的表现形式有多种,爱便是其中之一。有部电影名叫《玛蒂》,讲述的就是两个单调寂寞的人,如何因爱而彼此敞开心灵,从而迈向一个崭新世界的故事。

    对有些人来说,兴奋也可以说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工作、活动或创作行为。耶鲁大学的威廉·林恩·菲尔普教授,曾写过一本名叫《教学的乐趣》的书,书中详细描述了教学生涯如何使他活得又兴奋又快乐的人生经历。

    有些危急、惊险时刻也能激发人的兴奋感觉,并能把人的某些性格呈现出来。例如在发生战争、洪水或地震时,就会造就出不少英雄人物。因为人在这种极具刺激或挑战性的时刻,才会把真正的自我和潜藏能力激发出来。还有一些退休后与儿女同住的老年人,虽然平常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处,但若家庭发生危机或遭受意外打击时,他们能发挥出的力量和效率,往往就变得有如巨塔般令人仰之弥高了。

    持续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探寻才能促使我们逐渐成熟。除非我们先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很难去了解别人。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端。那么,“你是独一无二”的说法,便是现代人对古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

    有人希望依赖别人得到快乐与满足,这无疑会给他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才能强化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学会欣赏我们自己

    “适度的‘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适度关心自己是无可非议的。”

    布兰敦医师的理论是正确的。“喜欢你自己”是获得健康快乐人生的重要因素。喜欢自己,并不是“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它仅仅是意味着“自我接受”——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包括自重和人性的尊严。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自我接受”列入了心理学的最新概念——“新近心理学上的主要概念是:自发性、解除束缚、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满足。”

    成熟的人不会浪费时间比较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地方——不会担忧自己没有比尔·史密斯那样有坚定的信心,或是没有吉姆·琼斯奋勇向前的精神。他可能有时会批评自己的表现,或觉察到自己的过错和效率低下,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动机并没有错,他仍愿意继续克服自己的弱点,向前奋进,而不是裹足不前。

    成熟的人不会因自己不完美而痛苦,他要同适度忍耐别人一样适度忍耐自己。喜欢自己与喜欢别人也同样重要。憎恨每件事或每个人的人,只能显示出他们的阴暗和自我厌恶。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亚瑟·贾西教授指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辛劳、满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对每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接受态度。

    据调查,目前全美国医院里的病床,至少有60%是被情绪或精神出了问题的人所占据。有资料表明,这些病人大都不喜欢自己,都不能与自己和平相处。

    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各种因素并不是我要讲的内容,我只是认为,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物质成就已然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凡此种种,都容易使我们的精神产生疾病。我还坚信,由于普遍缺乏一种有力、持续的宗教信念,更易使人们的精神无所依靠。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博士在其著作《进步中的生命:有关个性自然成长的研究》中强调:“人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周遭环境的各种压力。”这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一种以理想为根的观念,他认为:“人能毫无问题地去适应各种狭窄的管道、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的规定及达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等等。但其采取的行动是否成功,则须看其是否具有拒绝、帮助成长或是改进角色的能力,并且要能创造、表现出积极的力量——说到底,就是在其成长过程当中,要具有创意性的思维和理念。”

    的确,现代人很少有勇气独树一帜,或很清楚自己的立场。我们的行为通常受社交或经济族群的影响,如衣、食、住或思考的方式不安或郁郁寡欢。假如周遭环境与我们的个性有差异,有抵触,我们就会变得不安或郁郁寡欢,就会感到失落和迷惑——就会虐待我们自己。

    成人训练班上有位女学员就曾有过这种经历。她的丈夫是位成功的律师,年轻有为,事业心极强,也很独裁。这对夫妇的社交圈子当然是以先生的朋友为主,他们大都以声望和取得的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这位太太个性十分安静、谦逊,这样的生活环境常常使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她所具有的优点也常常被轻视甚至忽略。因此她愈来愈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为自己不能具有他人的特征而愁苦烦闷。渐渐地,她变得不珍爱自己了。

    这位女学员能够适应环境,但却不能适应自己。她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期望能变成另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她不明白的是: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都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种作用必须按照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不是模仿他人。什么时候明白了这点,她才会把失去的自我找回来。

    她自我认同的第一步,是走出别人即定的生活模式,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价值标准,并依此开展属于自己的生活。她也必须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不要常常批判自己、贬低自己。

    过度自我挑剔是不欣赏自我的一种典型外在表现。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益的,对自我要求进步极有必要。但若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生活。

    曾有位女学员在课后找到我,抱怨自己的演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她向我诉苦说:“当我站起来演讲的时候,突然显得很胆怯、很笨拙,而班上的其他学员似乎都显得泰然自若,很有信心。我想到自己的种种不足,便像泄了气的气球,再也没有勇气讲下去了。接着,她又细致地分析了自己的弱点,并且逐条一一罗列出来。”

    等她讲完之后,我便告诉她原因所在:“并不是你演讲得不好,而是你老想着自己的缺点,没有把长处发挥出来。”

    其实,并不是缺点使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人性格显得失败。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有许多历史和地理上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也有不少过度矫情的地方。但谁会去注意这些缺点呢?这些作品的成就远远大于缺点,以至缺点都变得不重要了。我们喜欢一个人、赞赏一个人,是由于他们身上的种种闪光点、优点而不是劣迹缺点。

    强调自己的优势,培养优点,克服弱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并自我实践。当然,我们也要随时改正错误,但不必一直念念不忘。

    耶稣对于那些身体或精神受折磨的人,他不会先去查问为什么这些人会如此,也不会只给予简单的同情说:“可怜的人哪,你的运气太遭糕了,命运总是捉弄你。告诉我你落难的原由吧!”

    耶稣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切入问题重点。他说:“你的罪被赦免了,回家去吧,不要再犯罪了。”

    人们常因以前和现在所犯的种种过错,加之自己心灵的罪恶感,而显得自惭形秽。我们不应该崇尚这样的自己。为了让自己跳出这样的情境,我们必须忘记过去,轻装上阵。

    为了学习欣赏自己,我们必须培养出面对自己缺点的耐心。这种耐心并不代表要我们降低种种标准,对自身的缺点放宽界线,而是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没有人——包括我们自己——能永远达到100%的成功率。期待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更是愚不可及的。

    多年以前,我在一个组织里认识了一位女会员,她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她对每件事都力求精确,因此凡事不肯相信别人,而必须自己亲自去做。即使做个小小的报告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探究;至于演讲,就更要准备得精疲力竭为止。她讨厌不速之客去打扰她,每次请客都要事前计划得尽善尽美——这位女士把每件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十分完美。但这种完美是建立在没有欢乐、自在或温情的近乎冷酷的基础上的,只能令人敬而远之。

    完美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残酷的自我主义表现形式。其深一层的意思是,我们不能仅表现得和别人一样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样闪闪发亮。我们的重点不是自我发挥,不是为了把事情弄好;我们注重的是要胜过别人,使自己达到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独特地位。

    作为一个人,完美主义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样会犯错,会失败。所不同的是他们不能忍受这种情形,并会因此变得厌恶自己,不理解自己。

    这样苛待自己是错误的。有时候,我们要练习自我放松,认识到自己的某些错误,要学习欣赏自己。

    在前面,我曾提过要每天找出时间独处,以进一步认识自己。独处也是学习欣赏自己的好方法。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赛顿心理学院”的医疗主任李奥·巴德莫医师曾写过:“有人喜欢在晚上休息时反思当日的种种活动。这种独思冥想的习惯,显然是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的好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只有学会与自己好好相处,才能期望与别人也能好好相处。哈里·佛斯迪克曾经观察那些不能独处的人,形容他们好像“被风吹袭的池水一样,无法映射出瑰丽的风景来”。

    独处是自己心灵憩息的港湾,是反省自己的最佳方法,是我们与外界接触的基础。安妮·马萝·林柏在其著作《来自海洋的礼物》中曾说过:“我们只有在与自己内心相沟通的时候,才能与他人沟通。对我来说,我的内心就像幽静的泉水,只有内省时才能呈现其独特的魅力。”

    独处对我们的心灵运动十分有益处,就好像新鲜空气对我们的身体极有益处一样。

    有人希望依赖别人得到快乐与满足,这无疑会给他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才能强化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最有独立性格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有一句名言:“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要做个不盲目照搬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会油然而生……”

    不要盲目照搬

    最有独立性格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有一句名言:“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要做个不盲目照搬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会油然而生……”

    这段话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将产生强大震撼。

    爱默生的话也可以这样理解:“要尽量以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无论遇到什么因素,都能发现自己的信念并增强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

    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都尽量符合自己所属的圈子。家里有中学生的父母,最害怕听到这样的话:

    “莎莉的妈妈都让她穿高跟鞋。”

    “别的像我这样年纪的女孩子,都和男孩出去约会了。”

    “天哪,你们要我成为傻子吗?11点钟以前回家,那跟蹲监狱有什么区别呢?”

    小孩子做事大都愿意与同伴保持一致。在他们心中,被同伴认同是自己存在的最重要证据。假如同伴之间的标准与父母的标准发生冲突,对他们也会造成极大伤害。而对于父母来说,这也正是最让他们棘手的事。

    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又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掌握了足够的经验和技能,我们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若是还不清楚自己反对的对象或理由便贸然从事改革,那么等待你的必然是失败。

    随着见识的增长,时间会使我们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比方说,我们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方针。不仅我们接受教育如此论述,我们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思索的结果也这样告诉我们,认为犯罪的代价是不值得的。令人高兴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都赞同并愿意遵守某些生活的重要基本原则,否则,这个世界就是另外一种面目了。

    当然,大众准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它会随时受到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的挑战——这便是文明进步的动力。如人们一向对世袭奴隶制度敢怒不敢言,直到有少数开明进步人士大声呼吁,最后才逐渐得到响应。还有,酷刑逼供、剥削童工、不人道的刑罚、产品误示等等。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一度为大部分人所接受、承认,直到有少部分人提出质疑反对,并坚持到底,才被权力机构逐渐废除。

    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非易事,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危险性。所以,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也不对各种统治者的领导提出反对或表示疑异。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体会到,这种所谓的安全是虚伪的。大众心理都是随波逐流,只有那些不合情理的事落到自己头上时,才会有所触动。

    人们一味地追求安全感,选择顺应环境,最后只能沦为环境的奴隶。人的真正自由,在于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在于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著名的战地特派员爱特加·莫勒曾说过:“追求消极性的德行——如顺应环境、安全或一般所谓的幸福,并不能使一般男女实现人格的完整性,只有凭借承受重担以达到卓越的境地(这也是最大的幸福才可以达成目标)。健康的人从不逃避困难,我们的祖先因为了解这一点,才使人类有了今天的发展。”

    根据我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的观点——接受责任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成长应解释成:在父母的保护庇佑之下,逐渐走向自我发展的浩瀚世界。

    成熟了的人们,不应再后退躲进怯懦者的避难所里,去做环境的奴隶;没有必要隐藏自己的锋芒,盲从别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见地、理论。

    有一种有坚强性格的人,他们根本不需别人你向他们发表什么有关人性价值的长篇大论。这种人通常有强烈的使命感,从而义无反顾地不顾一切地去面对各种困难。

    但大部分的芸芸众生——像你和我,或亲朋好友、邻人——却常常摇摆于各种团体的压力之间。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如果反对的人占多数,那必定是我们错了。我们的信念常常被绝对多数所压倒。当大多数人反对我们的时候,我们才会对自己坚持的信念产生动摇。

    有人有这样的想法——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不会以为一个剃光头的,或赤足行走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喜好自由的独立人士,反而会以为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是还没有进化的非文明人。

    成熟的性格能够进一步坚定我们的信念,并驱动我们去为信仰而努力奋斗,无愿无悔。每个人对自己、对全人类、对神都负有一种责任,就是尽已所能造福人类。

    在这方面,爱默生可谓是令人敬佩的模范。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被他拒绝了。爱默生不是不同情这些运动,也衷心希望他们能够成功,如愿以偿。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专长。他一直坚守这个原则,即使因此遭人诽谤,也不曾改变动摇过。

    坚持一项有多数人反对的原则,或不随便认同一项大众原则,都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性格。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愿意为自己的信念承受罪名而绝不改变,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

    我在一个聚会上曾目睹过这样一件事。当时,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含蓄地保留意见,后来因为有人正面向他提问,他才微笑着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本想保持沉默,因为我与各位的看法存在一些差异,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只好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自己的看法简要地说了一下,结果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他固守自己的立场当仁不让。结果,他虽未说服别人赞同他的看法,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仅仅在两三个世纪以前,美国人还必须独自去面对生存的挑战。那些驾着马车向西部开发的拓荒者,碰到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机会找专家来帮忙解决困难。无论遇见多大的危机,他们都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生病的时候,没有医师,他们便依靠常识或家庭秘方;有敌人来攻的时候,没有警察,他们便利用自己制造的武器和睿智击败他们。要想定居下来,那时还没有什么建筑公司,完全得靠自己的双手修建房屋;想要填饱肚子,更是得靠自己去耕种或猎捕。这些人,每次碰到生活上的任何问题,都得立刻下判断、作决定,因为他们没有可依靠的对象。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经对这些专家的权威性有了一种依懒感,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如此轻易地取代了我们的地位,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渐渐变得懒惰起来。

    我们现今的教育框架完全是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型,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训练出什么领导人才。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是跟从者,不是领导者,所以我们在训练领袖人物的同时,也迫切需要训练一般人如何有意识、有智慧地去遵从领导,如此,才不会像被送上屠宰场的羊群一样,盲目地任人宰割。

    教育学家华德·巴比告诉我们:依照国家需要的人格特性训练出的孩童大都具有如下特性——能社交、平易近人、能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群体生活等——每个小孩都是如此。因为畏缩性格被认为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所以每个孩子都必须参与游戏,都轮流当领导人;每个小孩都必须针对每个题目发表意见,都必须讨取别人的认可和高兴。

    要使这些国家未来的主人翁,都能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下愉快地接受训练,我们必须要让这些有独立个性的小孩也有独立的空间。比如说假若小孩喜欢阅读,而不喜欢玩棒球;或是喜欢画画,而不喜欢弹钢琴,我们都应该允许他们能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而不应把他们看成是与群体格格不入的人去加以限制或阻挠。

    有一些家长,敢于在公立学校为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提出异议,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因为通常别人会反驳他们没有资格谈论这方面的问题,这些均属教育专家的职责范围。我认识一位住在城郊的年轻人,他就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儿女的教育方式向学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是个具有独立思维的人。并对自己的观点极具信心。他不断提出问题,而且独自与世俗的旧习奋战。半年之后,有不少人受他影响,选他出来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现在,不但他自己的子女受益菲浅,更有无数名学生因他所提出的意见而得到了好处。

    在如今的市场上,泛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儿科医师告诉我们要如何喂养、抚育和照顾子女;幼儿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该如何教导子女;成功的商业人士告诉我们要如何进行商业谈判;在政治上,我们投票很少是出于已愿,大部分是跟从某些特定团体的意见;甚至我们的私生活,也常常受某些专家意见的影响。这些专家观察、制作图表,然后把意见推销给大众,让大众接受并依其行动。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但是在他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他们的所做所为不过是因为“专家”这么定义,或那是一种潮流,重在参与而已。

    爱德加·莫勒非常幸福地用“群体状况”这个词来警告我们——他认为这种东西会扼杀人类个体的珍贵价值。

    莫勒在《周末文艺评论》中写道:

    这种扼杀无异于人之斥责的纳粹政权,它鼓舞了人性中的残暴和专制成分,这是与美国社会的理想背道而驰的。

    美国的立国精神除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人民在国家中受到尊重。假如美国人因受威胁、贿赂,或被教育成不具独立人格的族群,他们就有权力起来反对政府。

    莫勒在文章最后辛辣地说:

    虽然人类还无法达到天使的境界,但这也并不是他们必须变成蚂蚁的理由。

    难以讳言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在这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装配线教育的发达社会,了解自己很难,要维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比方说,我们常把人们按照其所属的集体或阶层进行归类评判,如“他是工会的人”、“她是职业女性”、“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动分子”等等。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被别人贴有标签,也毫不留情地为别人贴上标签,很像是小孩玩的“官兵捉强盗”的游戏。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曾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为题在1955届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演说:

    无论你正在承受多么大的压力,使你违心地去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是个具有独立个性气质的人,便会发现,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以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屈尊附就的尊严表现。随波逐流虽可一时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却也会使自己的心情难以平静下来。

    达斯校长最后做了一个发人深醒的结论,他指出:

    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降生于世的意义、责任、义务归属等这些基本的问题。

    1955年6月,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在受任为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时,曾经指出:

    我们生存的意义是要发挥出我们所有的聪明才智和技能。我们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都具有责任。这是我们来到这世上的理由,也是使我们活得更具价值的基础。如果我们不去履行这些义务,社会便会杂乱无章,自然我们的天赋和独立性也不能发挥。因此我们有权利也应有一个神圣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造福于自己、亲朋,乃至全人类。

    人只有心灵成熟,或心智持续成长,才能与人讨论任何事情而不致引人生厌。因为他会使每件事情变得具有意义。同样的事,言语乏味的人处理起来毫无趣味,但成熟的人却能将其变得妙趣横生,朝气蓬勃。

    不要让人觉得讨厌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些人总是在不断地给人制造乏味,让人心烦,使人讨厌。这种人的行为虽算不上犯罪,或过格,但却极大地危害着人们,而且人们也无法将这些令人乏味的人或事隔绝开来,使它们不至总是纠缠我们。现在的医学技术非常高超,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如喉炎、手癣、疥疮、疔毒、腰酸腿痛,甚至一些癌症等等,但至今还没有什么药方可以治疗这种“令人乏味”的毛病。

    在没有特效药方的情况下,我们只好以预防来代替治疗。在治疗之前,我们应该先诊断出该病的病因来。首先我们要来分析一下“令人乏味的人或事”所产生的条件或方式。假如我们发现自己具有这些症状,便会明白为什么前天莱特夫人没有送来请贴,邀请我们出席她的生日晚宴了。

    以下列举了几种最令人生厌的状况,如果我们事先发现在自己身上有这些情形发生,应尽力加以避免,竭力使自己变成一个令人喜欢的人。

    一味谈论小孩或宠物的事

    人们通常见面,不可避免的会问一些诸如“你的小孩好吗”之类的话,岂不知这种话却最会招来一大串令人生厌的评论。

    这些评论其实毫无价值可言,但只要开闸,你便要呆坐在那里,任凭一泄而出的话题把你淹没。这类品牌的谈话基本上都是如下这些内容:

    哎呀,我的汤姆近来又犯老毛病了,他拒绝吃早餐,还把整碗麦片倒翻过来,盖在自己的头上。真是太调皮了!没法子,我只好打电话给小儿科医师。我对医师说,我已经想尽各种办法了,但汤姆总是不肯好好吃东西。他不是把麦片吐出来,便是把麦片弄得到处都是。我只要一会儿不看着他,他就会把麦片弄得满身都是。

    医师让我把麦片加点香蕉再试试看。但是,约翰从来就不喜欢吃香蕉。他说:“汤姆不要蕉蕉。”胖胖的小手挥个不停,还高声大叫,差点把屋顶给掀了。你不知道,他比同龄的小孩长得快,我们附近没有一个小孩像他这么有表达能力,真是奇怪!就在前天,他还把桌布从桌上拉下来,然后用那对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我,说:“汤姆拉拉。”把我和我丈夫都乐坏了。

    就像这样的不咸不淡的话题,相信你听着听着也快要烦死了。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无论何种话题都能够被这种人轻而易举地拉向他所想要说的方向,无论是多么风马牛不相干的事,都能马上“言归正传”。你若想把话题岔开,谈谈电视节目或是天气等等,根本不起作用,他们两句话就能转到自己的宝贝孩子身上。

    这样的女士比比皆是。假如当时的话题是有关国际战争或航天方面的,她都能干净利落地把话题直接引到她女儿达芬身上。她会说:“啊,你知道战争多可怕呀,就在前几个月,达芬一位同学的父亲在国外因战争受了重伤,达芬还特地去看望了他。达芬回来时显得非常难过,她说她爱我们。

    就是这样。事实上,这些都是心灵尚未成熟的人,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交友的首要法则——为别人着想。

    使人不胜其烦的是,这些令人生厌的话题涵盖范围异常广泛,不仅只是有关小孩的,还有可能是丈夫感兴趣的——重新装修客厅,或是玛利表姐的水果收藏室;也有可能是某兄弟的工作,或是痛苦遭遇;甚至也可能是有关猫狗等宠物的琐事。有一天,我在曼哈顿的某个街角碰到一位老朋友,她便用整整40分钟向我描述了她家的可爱猫咪的消化系统如何出了毛病,把我听得大倒胃口,她却没有一点儿感觉。

    谈话没有侧重点

    马克·吐温有篇小说,是写一个唠叨乏味的人。故事是这样的:

    啊,你知道西部的哈比印第安村里是什么样的吗?我可是知道,因为我去那里参观过。我们是星期五早上出发——啊,不是,应该是星期四,对,我们得星期四走,因为星期三我要先去治牙病,我上面的牙长了一个洞,因此要牙医帮我修补一下。啊,上帝,那个牙医真是多话,一直讲个不停。幸好他还懂得做生意。我曾和上司提起过他。说到我的上司,你可能不认识他,他真是个懒虫,什么事都要靠我去料理,有一天,我对爱拉说;“爱拉,如果我哪天辞职了,你想我的上司会怎么办?”爱拉回答说:“假如你辞职不干,我就要回家去找妈妈了。”你听这是成年人说的话吗?

    听了半天,你都不知道那个哈比印第安村究竟是什么样的!

    踢到木桩了

    这种性格的人,较健谈的人数量要少一些,但也值得一提。

    当你搜肠刮肚想要找出一个能与对方探讨的话题来时,却发现完全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你试了又试,想要逗他讲出一些东西,但得到的只是面无表情反应,或几声单调的“哦”而已。够幸运的话——我可从来没有过——你也许还能听到一句比较具体的问话——“是吗”,这便是对你滔滔不绝最大的奖励了。

    这种人就像木桩一样,毫无感性,想从他那里发掘出智慧或礼貌性的反应更是难于上青天。他们无法对你感兴趣,只会永远保持那种木桩似的安静,似乎没有一点知觉。他们就如同威廉·史特格笔下的漫画人物坐在你的面前——假如那些画中人能走下画来的话。

    不管谈什么,都喜欢争论不休

    同这种性格的人谈话,你永远别想占上风,因为任何话题都会像回力球一样,反弹回来打到你的脸上。这种人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似乎知晓每件事的答案,并可以只用几句简单干练的话结束任何讨论,不给别人再发言的余地。假如你同他有不同的意见,他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你的弥天大错。

    他大声咆哮,“上帝,你真是疯了!难道你没看报导这事早经证实,就是——”或是,假如他当天情绪较好,则会放低声音告诉你:“事情的真相不是你说的那样,先生让我来告诉你,其实……”

    这种唯我独尊的人,其实也是不成熟的表现。麻烦的是,他们总会告诉你一些事——断然地、结论性地、突然地——而且是你特别不喜欢听的东西。

    对付这种不成熟的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无论他讲什么,你都唯唯诺诺表示同意。否则,纵使温和婉转地表示否认,一场消耗战也会把你弄得身心疲惫。与这种人交谈,你很难期待能彼此讨论或交换看法,因为他只注意如何把自己意见说清楚,而且带有一种不容侵犯的权威性,使你无力反驳。

    低调主义者

    这是一些对生活悲观失望的人。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在坐牢。他们对人生没有什么指望,认为人世间到处是陷阱、泥藻和各式各样恶毒的人,甚至连气候也变得不稳定,变得比以前更恶劣了。

    与这种人交谈,你不知不觉地就会感染上这种情绪,变得闷闷不乐起来。因为这种气氛跟坏天气一样,具有不良的影响力,无论你自己的情绪有多好,只要气候一变,你的身体很难不被感染。

    我认识一位太太就是这类人。每次见面,她都要向我详细报告近况。不幸的是,我总是听不见一件快乐的事。

    “我昨天上街,想要买些布料做一个厨房用的窗帘。”她告诉我,“可是我整整等了20分钟也没有一个店员过来为我服务。他们根本不忙,有的聚在一起闲谈,有的在照镜子。有时,他们偶尔也望我一眼,也许我不像是什么有钱人,不值得特别侍候,竟没有一个人搭理我。其他店的情形也是一样,我真是受够了!还有,我最近身体状况也不大好,医生说我的消化系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我能正常生活简直是个奇迹!还有这天气,总是使我的骨头疼痛难忍。像我这种情形,你一定认为我的家人多少会关心我一点,但是,坦白地说,我在家里得不到一点温暖。这个世界真是糟透了。”

    以上只是她谈话的一部分。这些人所能抱怨的,可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无论是喜欢唠叨的太太,或是健壮的青年,这类人只要一开口,通常都是说个没完没了。他们把自己放在舞台中央,是各方注意的焦点。只不过台下却是哈欠一片,鼾声四起而已。

    以上所提到的种种人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言谈令人生厌。正如我们所说,没有人会故意惹人讨厌。这些人认为自己是各种集会的活力泉源,是八面玲珑的交际家,是活泼的信使,可爱的传播员。也许你和我也正是这一类型的人,只是我们自己尚未察觉。

    值得庆幸的是,这类状况并非是无迹可循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随时警觉,还是可以及时挽回听众的。比方说,有些听众脸上会呈现出极不自然的表情。如果我们正兴致勃勃地谈论女儿如何懂事、会心疼人,突然发现听众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的样子,那时我们便要赶快停止话题,或是让对方也有机会可以谈谈他们家的小儿子。当然,接下去你便也会感受同别人一样的痛苦了。

    再比如说,如果对方开始偷偷地看手表,或者开始左顾右盼,其用心就更明显了。你那时若不立即打住话题,就要明白对方已开始心烦意乱,甚至在心里开始咒骂了。公开演讲的人尤其应该随时注意这种“叫停征候”。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疑问:以上谈到的问题,究竟与心灵的成熟有多大的关系呢?我们可以这么说,言语乏味不生动,缺少变化,这就说明说话人缺乏智性、逻辑能力和对人的敏感性,而这些特性都是完成健全人格、对别人产生正常反应的决定性因素。

    让别人喜欢你的前提是你首先要付出,而且是真诚地付出,不是靠一时的吸引或哄骗。让别人喜欢你,并不是指勾肩搭背、与人攀谈、动作滑稽或讲些逗趣的笑话就达到目的了。那应该是一种心境、一种高尚纯洁的品质,或是一种愿意把自己的情感、爱心、专注力以及服务精神献给他人的愿望。

    别人为什么要喜欢你

    当我们初对生活产生憧憬的时候,常常会梦想有朝一日要写出一部永垂青史的小说来。我们想像别人是如何称赞那本书,如何听到掌声,如何享受到那永远的荣耀。

    梦想自己如何如何的打扮,想自己无论到哪儿,都有无数的鲜花和掌声,自己说的话到处有人在传,还有……我们想的都是美好的事情,就是从来不曾想过可能会遭到的困难,或是那些枯躁乏味的冗长工作,那些在创作过程中所要流出的泪和汗。我们想的都是有关荣耀的报偿,而不是怎样去获得这份荣耀。

    像这种“空中楼阁”似的幻想,可说是典型的“一颗孤独的心灵想要得到温暖”,或是“渴望得到友谊”的心理表现。只是,我们把次序弄错了——我们是希望别人先来喜欢我们,却不曾想到要先取得别人的任同和好感。

    我时常听到这种埋怨:“我少言寡语,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没有人会喜欢与我交往”,或是“他们并不想认识我”等等。

    你有没有想过,凭什么要别人喜欢你?这世界谁也没有义务非要喜欢你或我,或任何一个人。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要别人会特别选中你呢?除非我们具有他们所要的特质,否则,他们没有理由非要注意你。

    要想赢得别人的友谊或感情,首先要做的就是用心去改善自己的精神面貌,并修养能让别人喜欢你的品质,而不是担心别人是否能够接纳我们。

    中国的圣哲孔子说得好:“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有没有爱我们,而是我们值不值得被爱。”著名歌唱家玛丽安·安德逊曾经很动情地讲述了她早期的生活情况——那时她的事业正处于低靡状态,她几乎就要放弃自己喜爱的歌唱生涯。后来,凭借心灵的追求,她才逐渐恢复勇气和信心,准备继续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下去。她告诉母亲:“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继续唱下去!我要每个人都喜欢我!我要追求自身的完美!”

    她母亲听后,对她说:“我支持你的决定,但有一点我要提醒你:人在成就伟大的事业之前,必须先学会谦卑。”玛丽安听了深受启发,她决心在音乐造诣上“力求”完美,而不仅仅是“想要”完美。“谦卑先于伟大。”这是母亲送给她的人生赠言。

    以拥有狗明星“强心”而名噪一时的亚伦·卜恩,通过长时间的与狗共同生活与合作,使他深有感触,写下一本极为轰动的畅销书——《写给强心的信》。他在书中说道,强心在拍片时总能保持最佳状态,因为它并不是为报酬而工作,而是真的喜欢这项工作。好几次,现场根本没有人要求它表演,它却一直做着各种可爱的动作——这就是它能成为明星的真正秘密。

    卜恩先生还讲述了一个小舞星的故事。那个小女孩在试镜时局促不安,几乎晕倒。卜恩告诉她:“不要去想试镜的结果,只要高高兴兴地跳就行了。”

    那个女孩听后放松身体,试镜之后果然被录用。

    事实证明,赢得别人注意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去担心结果如何,或在意别人是否喜欢我们。只要我们开始采取行动,努力去实践那些必须完成的事项即可。正如威廉·奥斯勒爵士所说的:“不用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要实实在在地为现在努力即可。”

    我有个作家朋友,叫荷马·克洛维,他十分擅长人际交往,无论是环卫工,还是身价百万的富翁,在与他接触15分钟后,都被能他的魅力深深吸引。为什么呢?他既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万贯家财,他有什么可以吸引人呢?很简单,因为他一点也不矫揉造作,他能让别人感觉到他真的对他们感兴趣。

    归结起来,我的这位朋友作家幸福之源的秘诀就是对人诚恳热情、愿意助人。对他来说,无论多么恶名昭著,无论对方从事何种职业,他都不会在意。只要是身为一个人,对他便意义重大,便值得他付出关爱。他总是很快就能像老朋友一样与陌生人交谈起来——并不是专谈自己的事,而是尽量谈对方的事。通过交谈,他可以知道对方是从哪里来,做什么事,有什么家人,等等。他不会说个不停,只是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兴趣和关心,借以建立起友谊即可。

    只要你有爱心,连最爱嘲笑人生的人,都会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正像约瑟夫·格鲁大使所说的:“外交的秘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要喜欢你’。”

    荷马·克洛维从来没为结交朋友发过愁——因为他已经是每一个人的朋友了。他不在意别人是否喜欢自己,只是专心一意去喜欢别人,结果到处都是他的朋友。

    有经验的销售人员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太在意生意的成败,你就会因心理负担过重而影响你的表现。“大众食品”的董事长哈利·布里斯在大学时代,曾经靠推销缝纫机来勤工俭学。布里斯先生认为,一个好的推销员应把如何为顾客进行更好地服务放在首位,其次才关心交易是否成功。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玩高尔夫球的时候,眼光都集中在球上。我在教导学生如何与人沟通的时候,经常强调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传达的信息上面。假如你遇事过于在意成效如何,就容易产生紧张、害怕、表达不良等情绪,结果反而会事与愿违,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我的这些经验都是我通过多次教训总结出来的。我生性怯懦,好多人都以欺负我为乐。像餐馆的老板、人力车夫、计程车司机等等,都喜欢吓唬我。此外,我的性格也比较内向,属于那种腼腆型,要我站在别人面前讲点话,其花费的精力大概和别人主持一台大型节目差不多。

    多年以前,我到某地进行一场演讲。听说当地的听众相当难缠。我事前与一位好朋友聊天,不免流露出紧张的情绪来。“万一听众不同意我讲的话,怎么办?”我神经兮兮地问那位朋友,“如果他们不喜欢我,那我可就惨了。”

    “你说得很对,”朋友回答道,“他们为什么要喜欢你呢?你能为他们干什么?你认为自己要讲的话很重要吗?”

    我说:“那些东西对我来说,的确意义十分重大。”

    “这就对了,”她继续说道,“我倒觉得听众喜不喜欢你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把想讲的信息传达出去。至于他们喜欢或讨厌你,并没有什么关系,你只要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即可。”

    朋友的话深深触动了我,也启发了我。现在,每当我准备发表演讲的时候,都会在事前先静心祷告以求我能够传达出对这些听众有益的信息来,让他们有所收获,满心欢喜地回家。这样的祷告使我谦卑地体认到自己只不过是个传达某些信息的讲解员,而不是要卖弄自己的学问或风采的轻薄学者。我的任务是要带给听众一些鼓舞性的思想,而不是炫耀自己。

    让别人喜欢你的前提是你首先要付出,而且是真诚地付出,不是靠一时的吸引或哄骗。让别人喜欢你,并不是指勾肩搭背、与人攀谈、动作滑稽或讲些逗趣的笑话就达到目的了。那应该是一种心境、一种高尚纯洁的品质,或是一种愿意把自己的情感、爱心、专注力以及服务精神献给他人的愿望。

    这有点像是《圣经》里的内容,是吗?不错,我们的文明愈进步,就愈可发现在几千年前的宗教信仰里,早已贯穿了我们现代人为人处世的一些哲理。

    以《来自史洛夏普的少年》一书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卓越的知识分子休士曼,身兼诗人、评论家、演讲家和教师等身份,他一向不喜欢教条和所谓的“宗教传说”,但有一次,他在演讲中却引用了《圣经》中的经典之语:“我认为人类史上最有深度的一句话是:‘那些想挽救生命的人,往往会失去生命;而那些失去生命的人——对我来说,其实是挽救了生命。’”

    虽然休士曼强调的是艺术家应当看重创作本身,而不是创作所可能得到的报偿。但此语对艺术的理论属实,对事业、对赢取友谊、对人类各方面的种种努力,亦是属实。我们须把首要的事放在前头,如:要想获得关心,先要值得被关心,要想赢得友谊,先要表示友善;要想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首先要对他们发生兴趣——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施比受更有福”是句至理名言,也是我们赢得友谊和情爱的至胜法宝,我们要把它落到实处。我们不能只是把金矿藏在内心,黄金必须使用才能显示其价值。像《圣经》所说的:“由所结的果子,便可认出他们来。”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认为夫妻间深厚的感情,是不必常挂嘴边的。但是,假如这种感情长期不表示出来的话,它很可能就会因失去滋养而干枯掉。我们常听许多太太言道,当她们亲爱的丈夫为某些小事表达谢意的时候,她们是多么欣慰呀!

    爱是人类世界和谐的精神力量,世界缺少了爱的关怀,无疑将会变成一片荒漠。因此,与人交往时,我们必须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敏感。这就是“同理心”,是我们与他人“同在”的一种感觉。同理心能使你真正体会到手足、朋友、父子、母子、邻理之间的情谊,也是人与人之间能够融为一体的感情联系。同理心使人类能够摆脱奴隶制度,迈向真正的文明。同理心是我们若想维持成熟的人际关际所应必备的一种交际能力。

    当行动的时机来到时,让我们抛掉犹豫,振作起来,立即投入到行动中去,不要拖延时间,不要找任何借口。

    抓住时机采取行动

    1946年,加拿大尼亚加拉大瀑布镇的一个名叫G·W·卡斯特罗的年轻人,从军队中退役返乡。很快,他在安大略水力发电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机械工。安稳、快乐地工作了18个月后,有一天老板告诉卡斯特罗一个好消息——他将升为厂里重油机要组的领班。

    当时,我一听到这个消息,便担起心来,卡斯特罗先生说,原来我一直是个快乐的机械工,现在却成了可怜的领班。责任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无论醒着或睡着、在家或在厂里,焦虑总是伴随着我。

    果不其然,我一直担心、害怕的重大紧急事件发生了。当时我正走向一座应该有4部牵引机在牵引4部巨大的挖掘机的沙石场。一切似乎安静得很不自然。很快的,我就找到了原因——4部巨大的牵引机全都坏了。

    过去的忧虑跟当时的担忧比起来都算不上什么了。我向上司报告4部牵引机都坏了的情况时,整个脑袋都快要炸开了。急促地报告过这个消息之后,我等着屋顶塌下来压在我身上。

    出乎我的意料,一切并非我想象中那么糟糕。我的主管满脸笑容地向我说了一句话,就是活到120岁我都不会忘记那句话——“把它们修好!”

    我的担忧、恐惧和焦虑顿时烟消云散,上下颠倒的世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我走出去拿起工具,开始修理机器。那句美妙的话——“把它们修好”,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改变了我对工作的处理方法。从那时候开始,我每天都感谢那位主管,并热心地工作。我抱定一个决心,那就是如果出了任何差错,我都要想办法把它解决掉,而不仅仅是担忧。

    在主管对事不对人的管理下,G·W·卡斯特罗学会了成熟——在必要时拥有行动的能力。做决定和执行决定是成熟的一环。当然,我们必须从各种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因为当解决问题的时候到来时,我们必须选取明确的行动解决它。

    然而,许多人不敢担负起做决定、执行决定的责任。对他们而言,出了差错受到责怪的恐惧,远比成功的希望更具有影响力。因此,他们尽可能避免要负责任的情况,甚至在必须做决策时,他们反而会陷入担忧、恐慌和迟疑的迷雾中。这拖延必要的行动所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紧张,很有可能造成身心的崩溃,而且往往真的会造成这种恶果。

    印第安纳州波利斯市的西奥图·G·斯坦坎普,就是那些幸运者之一。他的父亲不仅知道明确行动的价值,而且还知道以他儿子永生难忘的方式来教导他。事情是这样的:

    12岁那年的一天,我被门前那条街的孩子王打了一顿,我便对他充满恐惧,因此决心留在家里不出门,这样就比较保险了。几天之后,我的父亲给我一些钱去看电影、买冰淇淋吃,用来奖励我帮忙割草。我收下父亲给我的钱,但不是去看电影——平常我最喜欢看电影的——怕会遇见那个打我的孩子。

    我父亲问我是不是生病了,我支支吾吾地蒙混过去了。第二天傍晚,我冒险到巷子里去玩弹子。后来我看见我的敌人——这时候他看起来简直就像圣经里那个被大卫杀死的菲利斯丁大巨人一样可怕——向我冲过来。我拼命地跑进我家的车库里,气喘吁吁,吓得全身发抖——然后却发现我正跟我爸爸面对面。他问我究竟在干什么,我软弱地解释说我们在玩捉迷藏。这时候巷子里传出那个恶魔的声音:“出来,你这个胆小鬼!”

    我爸爸拿了一条大约2英尺长的汽车皮带走过来,然后平静地告诉我说,要是不出去面对巷子里那个孩子的话,就得躲在车库里挨皮带。我当时不知所措,于是我的父亲便抡起皮带抽在我的屁股上,那种痛楚超过打架时挨过的拳头。

    我像颗炮弹般冲出车库,出其不意地攻击那个孩子。第一拳打过去,他没有心理准备,因此我痛痛快快地揍了他一顿,把他赶出了巷子。

    接下来的几天是我童年记忆中最快乐的日子。我充分享受勇气所带来的报偿,重新找回自尊。而且我学到了一个我长久以来一直珍藏的真理——不要逃避现实而要勇敢地面对它。我从一条汽车皮带和一个明智的父亲那里学到了这个真理。

    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做出决定并据此加以行动。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循着常规前进,但谁也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发生紧急状况,因此迅速采取行动,衡量可行的办法,并选择最好的一项付诸实施的习性,可能有一天会成为左右我们自己以及依靠我们的人的生死关键。

    艾尔·拜瑟晋的生命里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拜瑟普家住在俄亥俄州春田镇。拜瑟普夫妇带着3岁的小女儿开车去度圣诞节时遇到了大风雪,高速公路上的车子被迫停了下来。他们想要调回头,但是后面的道路也被风雪阻断了。拜瑟普先生向我述说了这件往事:

    我们忧心忡忡地等了一个多小时,黑夜逐渐降临,天气越来越冷,风一阵阵地将雪吹到我们的车子上,越积越高。我看看妻子和女儿,我知道如果我们想活命的话,就必须想个办法出来。

    我想起了我们曾在不远处经过一幢农舍,如果我们能到达那里就得救了。我抱起小女儿,开始穿越雪地,那是一段非常艰苦的路程。我陷入齐腰深的积雪里,艰难跋涉。但是我们做到了!

    接下去的24个小时,我们一直在农舍里度过,那里成了我们以及另外33个同样受困于风雪的人的避风港。如果我们陷入困境后不及时采取行动,都将会悲惨地死在冰冷的雪堆里。

    当行动的时机来到时,让我们抛掉犹豫,振作起来,立即投入到行动中去,不要拖延时间,不要找任何借口。

    “三思而后行“和“投资之前先做调查”并不是要我们陷入犹豫不决中,而是警告我们不要采取不以事实为基础的仓促行动。

    可以想象,当医生在没有确诊病症之前,便盲目对患者开膛剖肚,这是一件多么不堪设想的事。不错,在这种例子中,行动是必要的,但行动的成败基于先前的诊断。

    我们来举一个不那么极端的例子。住在新墨西州阿尔布奎克的西奥图·E·考斯太太,几年前曾为维持她生病的母亲家里的开销而伤透脑筋。原本给予她们经济支援的叔叔打电话给考斯太太,问她能否节省开销或削减两位护士的薪水。

    对考斯太太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解决的事情。她答应叔叔说考虑一会儿后给他回电话。她很感激他为她母亲所尽的心力,也很愿意减轻他的负担。下面我们看看考斯太太是如何做的:

    我纸上思考最内行,因此我拿出一大本活页纸,将母亲的收入列出一张表来,包括她的有价证券收入和我叔叔给的钱,然后再列出她的一切支出。我发现母亲的衣食支出很少,但有一幢每年用掉三四十吨煤、每个月煤气费二三十美元、有11个房间的大房子,再加上两个女护士、税金、保险费等等,费用非常庞大。显然,这幢房子不得不放弃掉。

    而另一方面,母亲的健康情况越来越糟,我不知道移动她是否妥当。她一直想在那幢房子里度过余生。在这个问题上我顾虑太多,无法做出决定,因此我去请教一位医生朋友,他建议我去找离我家只有3分钟路程的一家私人疗养院的女主人。

    这个女人仁慈、能干,她答应照我预算之内的收费照顾我母亲。于是我决定将母亲送进她开的疗养院。

    对大家来说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母亲一直不知道她搬了家,以为她还住在自己家里。我也可以天天去看她而不必一个星期才去一次。她受到更好的照料,我叔叔的财务问题随之迎刃而解。这个经验告诉我,如果我将问题写在纸上好好分析的话,通常都能自行解决问题。这是我此后经常使用的办法。

    很显然,考斯太太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她详细地分析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果考斯太太事前没有对事实适当地整理分析就采取行动呢?她可能严重危害到她母亲的福利,而财务状况也不可能获得解决。

    毫无疑问,当经济上出现了问题时,将一切事实列在纸上,让它们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你眼前将大有裨益。这世上谁没有遭遇过金钱上的问题呢?

    伊利诺伊州奥尔尼的杰克·吉姆夫妇也遭遇过同样的问题。和许多新婚夫妇一样,吉姆夫妇几乎在蜜月还没度完之前就有了苦恼——他们有了未付的账单。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杰克就要应征入伍了,而他们有一大堆的账单要付。

    经过几天的折磨,我们认为担忧毫无用处。因此,我们坐下来做一点清算的工作。清算的结果是:我几乎欠镇上每个商人的钱,虽然数目不大,但是绝对超出我入伍前能清偿的范围。因此我们决定告诉每一位债权人,我们打算每个月还一点儿钱给他们。

    接下来我认为我将要进行我所做过的最艰难的一件工作。出乎我的意料,面对第一个商人,告诉他说我不久就要离开了,而且无法清偿欠款。但是当我告诉他打算每个月还他一小笔钱时,他竟仁慈地接受了我的提议。我松了一口气。接下去的商人一样仁慈、体谅。后来,我的债务都一一清偿完毕。战后我回到家里时,还有一个商人到我家去,感谢我这样守信用。

    许多人之所以夜夜失眠,终夜愁苦,他们尽可能拖延做决定的时刻;如果无法拖延,就惶恐地采取一些令人越陷越深的仓促行动。就是因为他们无法像杰克·吉姆那样,坐下来冷静地面对问题,而是尽可能避免面对现实去分析问题,以致无法彻底了解处境。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